| 索引号 | 53040020251630264 | 文     号 |   |
| 来   源 | 玉溪网 | 公开日期 | 2025-10-27 |
匠心为錾,在银子上镌刻生活之美——岳金波与通海银饰技艺

岳金波在加工银器。

孔雀手镯。

百家锁。

银白菜杯子。

麒麟项圈。
□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/图
在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赵路上,有一家红底黄字招牌的通海金银加工店格外亮眼。推开玻璃门,金属的温润光泽与炭火的烟火气扑面而来。玻璃展柜里,银锁的吉祥纹样与手镯的灵动曲线交相辉映。工作台上火焰跳动,36岁的岳金波正手持喷枪专注作业。蓝色火舌舔舐着银料,仿佛在将数百年的通海银饰技艺传承娓娓道来。
深秋时节,记者来到岳金波的店铺,这位1988年出生的手艺人放下手中的喷枪,对记者讲起传承与创新的匠人故事。
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创作空间
步入岳金波的通海金银加工店,一种传统工匠的生活、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进门一侧,明亮的玻璃展柜陈列着他打制的各式精美银饰制品:带有吉祥寓意的长命锁,刻着“长命百岁”或“福”字,下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造型小吊坠;造型灵动别致的孔雀手镯,主体是孔雀开屏,翎毛刻画细腻,饰以花草、蝴蝶,精美华贵;形似“化蝶之舞”的蝴蝶手镯则捕捉了蝴蝶振翅的瞬间,显得轻盈优雅;银麒麟以麒麟为主体,缀以古旧铜钱、小巧玉石,华丽中透出深厚的传统文化韵味……
而进门的另一侧,则是他的工作台,上面摆满了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工具与容器。岳金波大多时候在这里加工金银首饰。他手持喷枪,神情专注,凭经验便可精准地调整角度与火力,目光紧紧盯着银料被烧至通红,再到熔化的全过程。有时,他会往容器中添加一些辅助材料,再借助高温完成最后的熔炼。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严谨,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受热后的特殊气息,以及全神贯注所带来的沉静力量。这里不仅是他谋生的店铺,更是他将冰冷银料赋予温度与生命的创作空间,充满了手工艺术的氛围与真实的烟火气。
能打制银印章的通海师傅
岳金波的银饰技艺,并非无源之水。他的本领得益于他的老师——李明安老师傅的悉心传授,其根基深植于通海银饰传统工艺。
李明安,1954年生于通海,是一位见证了通海近半个世纪金银加工变迁的老匠人。从老人的讲述中,记者得以窥见一种不同于今日的银饰工艺。1980年,26岁的李明安开始自学手艺,最初是从制作铜印章起步,后转而专攻银器。“那时候,打首饰的人多,打银印章的人也不少。”他回忆道,“过去农民交售烟叶,非要盖个人印章不可;到银行取钱、生产队办事,不会签字的人只能盖章。”一枚小小的个人印章,是那个年代个人信用的重要凭证,需求旺盛,甚至有人遗失后就会匆匆赶来打制。而李明安便是那个时代众多能打制银印章的工匠之一。
十七八年前,岳金波向李明安拜师学艺。传统的师徒传承,没有太多花哨的理论,更多的是“在做中学习”。师傅坐在工作台前,手持锤子,一边操作,一边细致讲解每一次锤击的力度、角度,以及对材料形态的把控。师傅耐心示范,不时停下指出要点,确保徒弟能准确掌握要领。
“师傅只是引路人,徒弟学会了就让他自己去闯荡,我不想耽误他。”李明安的话语朴实而深刻。他只教了一年,将关键的、基础的技艺倾囊相授后,便鼓励岳金波自己去实践、去摸索。这种“领路”式的传承,既给了徒弟坚实的起点,又为他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。如今,李明安老师傅已年逾古稀,他略带遗憾地提到,通海银饰协会曾希望有人来跟他学打印章,但最终无人问津。“不管是铜印章还是银印章,都没有传人了。”他的一句话,道尽了在时代潮流中对传统技艺传承的些许无奈。
实用与审美的完美平衡
学成后的岳金波在大营街街道大赵路上开设了自己的店铺,真正开启了银匠生涯。他深知,师傅传授的是一座宝库的钥匙,但宝库深处的奥秘,需要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去探寻、去发现。
岳金波店里的银器业务,主要包含两个板块:一是传统银器的定制与打造;二是包银修复业务。
岳金波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,传承着师傅教授的那些经典纹样与形制,如百家锁和各种手链、手镯、耳环、吊坠、项链等。他还特别提到了几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活计:“金心银胆”,一种用于建筑压土的器物;还有“银包狗牙”,按照民间辟邪的说法,在银皮上打出花样,包裹打磨好的狗牙,制成挂饰;甚至还有为逝者打制的“银舌头”(源于通海一种古老的习俗)。
修复则是他手中最温情的一种工艺。无论是断裂的玉镯还是破损的陶罐、茶壶,他都能用银子巧妙地使其“重生”。一只断裂的玉镯,在他手中,断裂处被银线巧妙地“缝合”。银线在“缝”的同时也被他盘绕成精致的蝴蝶纹饰,既修复了裂口,又成为独特的装饰。银的冷冽光泽与玉的温润质感相互映衬,弥补了遗憾,更赋予了物件一种“破碎”之美,使其成为承载人生故事的艺术品。这种银包玉,以及用银包陶器、银包茶刀并錾刻花纹的技术,都体现了传统工艺在实用与审美之间的完美平衡。
传统与现代的观念碰撞
然而,坚守传统并非一帆风顺,时常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观念碰撞。最让岳金波感到痛心的是,一些人会拿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银器来,要求熔掉打制成新款首饰。他清楚地知道,很多老银子虽然成色可能不如现代高,但工艺独特,有的甚至已经失传。
“之前有个人拿着一个‘摇头狮子’到店里,要我帮他熔化后再打成手镯……那种老的银狮子的含银量只有60%,好的也只有80%,没有现在的银子好,但工艺一点也不差。”岳金波尽力劝阻这位客户,甚至提出自己出钱买下老银器,再打新的给他,但对方不听。结果,一件工艺精美的老银器熔掉后,仅能打制一副手镯,而若保留原物,其价值足以换购五对新手镯。岳金波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传统工艺被轻易毁弃的无奈与惋惜。这份“舍不得”,体现的正是一个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珍视。
如今,岳金波已在金银器加工这条路上走了十余年。他的店铺,成了当地一个新的非遗传承场地,他也像他的老师一样,开始承担起传承的责任。李明安老师傅不无自豪地说,他一生教了十多个徒弟,还有四五人在坚持做银器,岳金波是其中之一,他已经学会了传统银器加工工艺,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耕。他打制的蝴蝶手镯、孔雀手镯、麒麟项圈等作品,无一不是传统纹样与美好寓意的结合。他将人们对爱情、富贵、吉祥、平安的期盼,一点点錾刻进这银白色的金属之中,使其变得温暖而充满灵性。
相关阅读:
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

